????“你要多少?”第15章 從根本上解決饑荒“目前發(fā)生饑荒的地方集中分布在三個州的管轄范圍,朝廷開倉賑糧后,災(zāi)情得到短暫的緩解?!背⒌募Z食有限,如果不是遇上姜寧,便唯有等到明年秋收,新一輪的稅收上來,或者朝廷強(qiáng)制征收各世家的糧食。不然災(zāi)民只能等朝廷的新一輪開倉賑糧,等不到那就只有死。姜寧估算不出三個州有多少人,問道:“災(zāi)民有多少?”“不少一千二百萬人?!苯獙幉恢酪磺Ф嗳f人一天要消耗多少糧食,但她知道只是一味地賑糧,只是治標(biāo)不治本!想要從根本上解決饑荒,那就得解決發(fā)生饑荒的原因,以及改良農(nóng)作物來增加糧食的產(chǎn)量。不至于一遇上天災(zāi)就發(fā)生如此嚴(yán)重的饑荒?!巴鯛?,我想請問一下,你那里為什么會有饑荒?是大旱還是別的什么原因?”“是害蟲?!鳖檿r燁情緒過后也搭話,“今年那三個州的地區(qū),一到秧苗拔穗的時候就成群成群的出現(xiàn),怎么也抓不干凈,剛冒出來的穗子就這么被啃食殆盡。”他每日都能收到從地方上呈上來的奏折,都是在說又有多少多少良田被毀,又有多少多少百姓沒有糧食果腹!姜寧雖然沒種過田,但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?有蟲那便除蟲!雖然使用殺蟲藥會破壞植物的光合作用,以及影響土地的質(zhì)量,但只要安全使用還是利大于弊的。像大衍如今的情況,災(zāi)民是等不到朝廷的第二次開倉賑糧的,就算等到了,也不一定能全部安置,唯有再種一季糧食!姜寧將她的想法,殺蟲藥以及雜交水稻跟兩人說了。顧時燁提出疑問,“糧食還能種兩季?”“可以,在我這里,有些地方一年三季?!眱扇硕急贿@一說法震驚了,他們雖是皇室子弟,但也不是不識五谷之人。就說顧時燁吧,每年他都要履行天子的職責(zé),在春耕時期擇吉日祭祀農(nóng)神,再親自下田扶犁,以求風(fēng)調(diào)雨順,五谷豐登!“如此,便將你說的那些東西盡數(shù)賣給我們!”“姑娘說的殺蟲藥可有害?雜交水稻能種出畝產(chǎn)多少的糧食?”顧時瑾想問題想得比皇帝陛下更全面更深入!姜寧看著兩兄弟,很懷疑顧時燁搶了顧時瑾的皇位,若如不然,怎么可能是顧時燁這個當(dāng)?shù)艿艿漠?dāng)上皇帝!古代不是最注重長幼尊卑,嫡庶有別嗎?難道顧時瑾是庶出?還是先帝老眼昏花,又或者太過偏心,所以才選了顧時燁當(dāng)皇帝?文武百官也能同意? 姜寧不知道的是,當(dāng)時先帝確實要傳位給顧時瑾,但顧時瑾自小看著母后為了爭寵變得患得患失,每日在宮殿里以淚洗面。他不想他日后的妻子過的也是那樣的日子,他不想他的孩子被拿來當(dāng)做爭寵的砝碼!故拒絕了九五至尊的位置。當(dāng)然,不是他想拒絕就能拒絕的。先帝為此震怒,并怒斥他既受著萬民的供養(yǎng),又只想著自己逍遙快活,太過自私!父子倆鬧得很僵,顧時瑾還一度請求先帝將他貶為庶人,或發(fā)配充軍以償還萬民的供養(yǎng)!顧時燁不想他的兩個至親之人反目成仇,自行上書請求先帝立他為儲君!并承諾會努力學(xué)習(xí)為君之道,做一個和先帝一樣勤政為民的好皇帝!先帝看著兩個嫡親的兒子,最后做出了退讓,改立顧時燁為儲君,但令顧時瑾輔政,直至顧時燁完全勝任皇帝這個位置!“姜姑娘?”姜寧被顧時瑾的聲音拉回了思緒,隨即回答他先前的問題。“過量使用殺蟲藥會破壞土壤,但什么東西都是有利有弊的,我只能說合理使用殺蟲藥利大于弊!至于用不用就看你們?nèi)绾魏饬苛??!薄傲硗?,雜交水稻在我這里至少可達(dá)到畝產(chǎn)一千公斤,也就是兩千斤,但它不能留種?!眱扇烁诱痼@了,顧時燁張大的嘴巴都可以吞下一個雞蛋了?!叭绻侠淼氖褂脷⑾x藥是否就不會破壞土質(zhì)?”姜寧搖頭,“我不是專業(yè)人士,但你們的司農(nóng)侍應(yīng)該懂,你可以參考他的意見,我的想法是,不論多好的種植方法,土質(zhì)都不可能一成不變的,不然為何要養(yǎng)地?”原本還猶豫不決的顧時瑾聞言下定了決心,拱手道:“煩請姜姑娘將這兩樣?xùn)|西替我們尋來,另外再交易我們一批糧食?!苯獙幋蜷_商場花了九千積分再購入九千斤大米,加上之前的一千斤就有一萬斤了?!跋到y(tǒng),商場里有殺蟲藥和雜交水稻嗎?”【有的,但商城的雜交水稻不是古地球時期的那種雜交水稻,它可以留種,且產(chǎn)量更高,宿主要花兩百萬積分解鎖嗎?】姜寧一陣肉疼,但救人如救火,大不了問他們多要一點東西,她還要續(xù)命的!“陛下,王爺,你們要的那兩樣?xùn)|西需要我付出很大的代價,且給你們的雜交水稻經(jīng)過改良已經(jīng)可以留種了,所以交易物品不能比上次那塊玉牌差?!鳖檿r瑾離開畫面,沒一會兒就捧著兩個木盒子回來了,當(dāng)著姜寧的面就將盒子打開。一個盒子里裝的是一個玉麒麟,另一個裝的是一支玉笛。